提起孟子人性本善_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大家在熟悉不过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那你知道孟子人性本善_孟子人性本善的观点吗?快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孟子性善(孟子性善观原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道德经》说:天下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恶就是恶。知道什么是好就是好,不好好对待别人。

可见,处理任何问题都不要走极端,要从两面辩证看待。

比如有人认为“人性本善”,有人认为“人性本恶”,这两种都是不可取的!

一般来说,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

但是,孔子从来没有说过“人性本善”。他只是说,“性相近,学相差甚远”。(人的原始本性都是相似的,只是后天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才会不同。)

但后人曲解了孔子的意思,甚至杜撰出来。在《三字经》中,他们写道:人之初性本善。同样的天性因教养而异。

01

今天早上看了一位优秀的母亲和儿子用英语交流,聊到了人性的话题。她告诉儿子“孔子说,人生之初,性本善”。

估计这位妈妈没读过《论语》,也没学过中国文化。她只是好像听人说过“人之初性本善”,于是下意识地把这句话和儒家的创始人孔子联系在一起。

为什么很多外国人反对儒家思想?是因为孔子之后的儒生曲解了儒家思想,现代人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时表达得不够正确。

你看,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做过坏事。如果你跟外国人说“人性本善”,这是在打他们的脸,也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原罪感”。那么,他们怎么可能热爱孔子的儒家思想呢?

02

其实真正的人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而是“善”。

也就是说,人性没有好坏之分,就像高姿说的:人性就像一股湍急的水流,从东边的缺口突破时向东流,从西边的缺口突破时向西流。

明代大儒王阳明也说过:没有善良恶心之体,但有善良恶意之行。知善知恶是良心,作恶为善是高尚的事。

说白了,都是因为人看问题太主观武断,导致了人性本善或者本恶的说法。

03

既然人性中没有绝对的善恶之分,那么人性有哪些可预测的特征呢?

其实孟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他说:人皆有恻隐之心;每个人都有羞耻感和恶感;尊重,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都有一颗是非之心。

也就是说,在光天化日之下,人还是有恻隐之心、善恶之心、羞耻之心的,人性也能表现出善的一面。毕竟“人要面子,树要皮”。

但是,当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或者做了坏事没有责任的时候,人性往往又是恶的!

我想问一下:如果你做一件事,这样别人就不会注意到,而且你不用为此付出代价,你想做吗?

估计很多人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更大化,展现人性邪恶的一面而去做。

几年前,国外一个组织做了一个社会调查:如果你可以隐形,你会做什么?

令人惊讶的是,80%的受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说了三个字:抢银行。

这是什么意思?人性中隐藏着可怕的一面,如果条件成熟,就会发展为恶。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我们看得见的地方,人性本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人性变恶。

04

用“善”或“恶”来描述人性,比用“善”或“恶”来描述人性更客观准确。

所以,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坏人,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好人。

一个人的好坏,大多是由环境和外力决定的!

这就是李宗吾在《厚黑学》中所说的:心理学根据力学定律而变化。

所以,请不要再说“人性本善”,因为人性就是“善”。毕竟人类社会是文明的、道德的、法制的、有序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