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根据用人企业招聘岗位需求,有针对性地虚构伪造学历证明、工作履历和过往业绩等材料,将自己精心包装成“完美应聘者”,入职后却消极怠工,甚至在多个企业同时就职,以此套路骗取工资底薪。近日,上海警方破获一起“套路应聘”诈骗案,涉案金额达5000多万元。
以往的花式招工,上当的都是应聘者。这回上当的是用人企业,可算是“破天荒”的事情。现实中不少人为了能够顺利求职,会有美化职业经历的倾向。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捏造事实,编造出并不存在的履历。履历造假不仅是欺骗、品德失格问题,严重者还要被追究法律责任。这是每一个求职者行走社会,应该遵守的行为底线。
从这起“套路应聘”案例看,受骗上当的企业竟然有300多家,教训不可谓不深刻。某种程度上,这是对企业过于看重求职者履历的一次反噬。
不可否认,大部分企业招聘员工,对求职者的了解,首先来自于他们自己呈报的履历。求职者的受教育程度,曾经供职的机构,担任过的职务和岗位,都是非常重要的录用依据。而对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如何,必须经历三个月或是半年的试用才能得到相应结果。这个时间差,恰恰给骗子设置骗局留下了空间。
所以,履历的真实性不能简单依靠求职者的觉悟,企业也要担负起查核的责任。除了在招聘过程中严格把关,恐怕还要有更加明晰的用人标准,破除过于看重“完美履历”的人才观。诈骗团伙之所以能够得逞,在于他们深谙一般企业的录用规则。伪造自己有大厂工作的经历,包装成销售冠军的“完美员工”,企业往往会一眼相中。因为很多企业的用人观念就是:履历就是能力,能力就能提高业绩。而且企业省去了人才培养的成本,何乐而不为?
警方还在侦破中发现,陷入骗局的企业,大部分没有为员工及时交纳社保。以至于团伙中的多个成员,同时在多家企业任职而不被发现。企业规避社会保障责任,以为减轻了负担,实际上是给自身埋雷。企业也因短视思维,见利忘害,最后聪明反被聪明误。
总而言之,这起案件,暴露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值得社会各方反思。也提醒企业,有必要改变狭隘的用人观念,过于看重履历显然是不够的,事实上,“完美员工”是不存在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