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传统产业 激发数字化转型新活力-新快网-新快报官方网站(明天报纸今晚看·能见报的博客)

集聚企业超3.3万家,2021年总营收超3668亿元;累计服务211家本土制造企业,为客户合计产生精益效益258余亿元;60秒下线一台车,2022年累计销售27.1万辆台;种业科研累计投入超5亿元,成功培育5个国家水产新品种……一个个鲜明的数字,都代表着广州各行各业利用科技赋能激活高质量发展活力的显著成果。

1月18日,新快报记者跟随广州市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走进海珠区和番禺区,解读科技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新活力。


(相关资料图)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

海珠区

聚焦人工智能三大支柱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腾讯、阿里巴巴、唯品会、小米……在广州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琶洲核心片区(下称“琶洲”),一家家龙头企业大楼拔地而起,琶洲已然成为数字经济的创新热土和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2015年以来,琶洲聚焦“算法、算力、算量”人工智能三大支柱,打造“数字+会展+总部+高端商贸”融合创新的产业新高地,陆续引进一批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领域龙头企业在此建设全国总部、区域总部或功能型总部。在这些龙头项目带动下,琶洲已集聚企业超3.3万家。

琶洲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许宁向记者介绍,琶洲西区有39个重点产业项目,目前15个项目已竣工投产,建筑面积达149万平方米,24个项目正在建设, 预计在2025年之前全部投入使用。许宁透露:“2023年,腾讯广州总部大楼、欢聚时代、广商中心将会落成,去年新拍地的中国电信和中南钢铁会启动建设,余下的待出让地块都有企业正在跟我们洽谈。”

此外,琶洲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同样不遗余力,引进三一重工、树根互联、索菲亚、欧派、广东电网等制造业龙头企业拍地建设功能型总部等,导入信息化板块业务,并出台产业互联网专项政策,落地建设琶洲算法产业中心,联合龙头企业为传统行业提供技术研发、个性定制、产品直销、数据融资、智能产线等服务,带动区域内会展、家居、纺织、能源、仲裁等行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树根互联的展厅。

其中,由树根互联开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根云平台已累计服务广汽本田、健力宝等211家本土制造企业。目前,树根互联在装备制造、钢铁冶金、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等数十个工业细分行业深度赋能,连接超123万台高价值工业设备,链接工业总资产规模超万亿,累计为客户新增效益达136余亿元、降低成本达120余亿元,合计产生精益效益258余亿元。树根互联联合创始人、CEO贺东东表示:“作为工业互联网平台,我们肩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帮助更多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要带动自身行业生态,通过供应链平台形成服务能力更强的数字产业。”

■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总装车间的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忙碌着。

番禺区

汽车智造“高速+高质量”

种业科研取得新成效

伴随着机器轰鸣声,广汽埃安智能生态工厂总装车间的工人们正井然有序地在各条生产线上忙碌着。在这里,每分钟就会下线一台车,每天会生产出800到1000台新能源汽车输送至全国各地,而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广汽埃安累计销售了27.1万台新能源汽车,创造销量增速新纪录。“高速+高质量”,这是广汽埃安能在短短五年内跃升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的经验和底气。

“传统的汽车生产模式普遍是批量生产,而我们采用的是订单定制化生产。”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智造中心高级经理张自初介绍,目前主力生产的4款车型能衍生十几万种组合,车间会通过大数据智能制造执行系统无缝切换订单进行生产。“我们还应用了很多工业机器人,10公斤以上的零部件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安装。”张自初表示,通过执行系统发出指示,工业机器人会自动识别车型,并对相应的配件进行高精度搭载,正确率达到百分百。

跑赢行业,更要跑赢自己。在电池技术方面,广汽埃安启动电池研发试制线建设,成立能源科技公司,并与上游材料端头部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去年9月,广汽埃安又正式推出高端品牌“昊铂”,宣布进军新能源汽车高端市场。展望2023年,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广汽埃安将以“埃安”和“昊铂”双品牌进行市场突破,并重点拓展出口业务。“新能源赛道是很好的契机,给了我们重新树立中国制造品牌形象的机会,我们可能会从跟随者变成引领者,甚至成为世界市场的开拓者。”肖勇说道,“我们要放眼全球,抓住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遇,树立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世界级竞争产品。”

▶海大集团海兴农、百容水产种苗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在介绍公司概况。

科技赋能传统产业还体现在市民的餐桌上。南美白对虾是许多市民最常吃的海鲜之一,南美白对虾养殖业也是我国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然而,我国虽是对虾养殖第一大国,但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却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实际上,种质资源被视为国家重要的遗传物质和战略资源,水产种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种质资源退化。

为了打破对南美白对虾的种源依赖,广东海大集团每年投入数千万元进行对虾品种选育和技术研发,对虾遗传育种项目累计投入科研资金3亿多元,最终成功研发出海兴农白对虾,打破种源“卡脖子”难题。

记者了解到,自创立以来,海大集团持续投入研发20多年,拥有超过3000人的研发团队,超过10000项的自主研发项目,种业科研累计投入超5亿元。先后组建海大研究院动物育种研究所以及海兴农、百容两个水产种苗公司,专业从事鱼虾良种选育、种苗生产和示范推广,拥有全球领先的虾苗和淡水鱼苗研发技术,率先构建起“育繁推”一体化的商业化育种体系,成功研发海兴农白对虾、华海一号团头鲂、长珠杂交鳜、百容全雄生鱼、百容鲈鱼等5个国家水产新品种。

■统筹:陈红艳

■采写:新快报记者 庄嘉宝

■摄影:新快报记者 郭思杰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