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一年一度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腾讯集团高级执行副总裁、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明确了腾讯从集成商到“被集成者”的战略转变。他表示,过去三年来,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经济预期低迷,“降本增效”成为热点话题。未来,腾讯将做好企业“数字化助手”,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资料图】
“如果四年前我意识到做总集项目这么挑战,我可能不会走这条路,但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也是经过这几年的实践,才不断明晰腾讯在产业互联网该扮演的角色。”汤道生表示。目前CSIG团队重点变为对自研产品收入与利润提出要求,至少不能做亏本生意。
明确“被集成”的助手角色
汤道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如果做集成项目,虽会产生一个很大的收入数字,但其中包括了各种人力外包,最终算下来利润微薄。因此腾讯目前的重点是强调自研产品的收入占比。
2022年,“降本增效”战略贯穿腾讯业务发展,在最新发布的三季度财报中表现尤为直接。该季度腾讯收入成本同比下降2%至781亿元,反映公司对渠道及分销成本、云项目部署成本及内容成本的严格把控。相较于收入下滑的增值服务与社交网络业务收入,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收入连续多个季度同比上涨,该季度同比增长4%至448 亿元。
经过前几年的项目实践,汤道生最终发现,腾讯并不具备强有力的集成管理能力——整个流程串联下来需要很多经验,包括收集不同产品,搞清楚成本才可以报价。整个招投标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如财务预算、与客户的沟通等,这是腾讯原本不熟悉的。交付后还有复杂的管理与尾款结算,验收也分不同阶段。几年摸索下来,腾讯无法做到低成本地完成端到端的全链条工作。
因此在今年,汤道生表示,腾讯将CSIG的战略升级为聚焦自身产品,做“被集成者”,由合作伙伴担任直接服务客户的界面,腾讯的自研产品能力作为其中一环迁入整体解决方案之中。经过一年的实践,业务毛利实现增长。
汤道生认为,国内缺少平台级产品厂商,早年间也有部分TO B企业基于微软、SAP、Oracle等海外平台产品搭建上层定制开发与交付服务,但今天腾讯有机会去扮演这个平台产品商的角色,来参与TO B赛道。
在规模与盈利之间做选择
对于规模与盈利之间的矛盾,汤道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国内数字企业将较多精力放在集成工作,每个客户、每个项目从零建设,投入大量人力开发,但最终并未实现对核心技术的长期沉淀积累。
汤道生认为,企服赛道周期比消费互联网赛道周期长很多,可以坚持十年二十年,但这个领域内的企业客户是一个一个赢回来的,腾讯做平台软件厂商,选择的路径就是打造具备技术含量的产品,以产品为载体,凝练行业信任,简言之,便是“需要耐心”。
战略调整需要组织层面进行辅助。2022年,CSIG以自研产品战略为核心进行了需要组织优化,一方面加大产业生态部的投入,因为需要被集成,去面向ISV(独立软件开发商),让合作伙伴使用腾讯平台的产品;另外,合作伙伴的需求跟客户的需求不一样,需要让他们深度了解产品。
CSIG今年也加大了对销售一线的覆盖,同时将考核指标调整到自研产品的收入占比。过去的总收入虽高,但包括了转售外包的部分,细算下来,一旦管理失当,甚至可能负盈利。同时构建“三管体系”——经营管理、财务管理、销售管理,通过更多的自动化来提高销售效率。
通过多维度调整,汤道生表示,CSIG搭建的数字化平台不会做定制部分,而是提供灵活的平台能力与标准件,让交付团队与客户内部研发团队去使用平台。明年CSIG会持续投入精力,发展服务类的生态伙伴,通过培训与认证体系,支持合作伙伴的发展。
一位云计算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做标准化的路径选择是对的,符合长期发展逻辑,只有标准化、快速复制,才有实现盈利的可能,且云计算领域重交付,中国市场客户个性化需求较多,定制化平台耗时久、成本高。但短期来看,向标准化的转型可能产生客户丢失、市场规模缩减的风险,关键就看企业的选择是短期规模还是长期盈利。
但无论怎样降本增效,企服赛道本身就是重资产模式,三季度金融科技与企服部分299亿元的收入成本占总体的38.3%。汤道生表示,公有云的确是重资产业务,前期需要投入很多基础设施与服务器建设,以及研发投入等,因此今年CSIG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下了更大功夫,如自研上云,提升整体管理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