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刘黎霞 实习生陈可人 广州报道
轻点鼠标,德国埃森大学医院研究员FANG ZHAO只需几分钟,便可在云舟生物载体家(VectorBuilder)平台上轻松完成一个慢病毒载体的设计,并快速线上下单。一个月后,由云舟生物在广州黄埔开发区生产的产品,通过国际物流配送,可直抵大洋彼岸的实验室。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设计自己的慢病毒载体,我的组长有着丰富的克隆经验,他不敢相信克隆技术这么快就见效了。为了评估转导效率,我在载体中加入了EGFP标签。现在,我可以以几乎100%的阳性率来感应黑色素瘤细胞。”这位一个月前还在为转染基因屡次丢失而沮丧的免疫学家,如今“欣喜若狂”,对平台不吝赞誉。
(资料图片)
实际上,这是广州生物医药企业云舟生物每月数千“出海”订单中一个寻常场景。得益于“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的独特模式,成立仅8年的云舟生物,近三年海外市场的订单增速高达75%,已发展成全球最大、最全的基因载体供应商,其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向全球4000多家科研院所和制药公司,提供超过120万个基因递送解决方案。
云舟生物“出海”的成功,也激发了创投资本对基因递送赛道的热情。今年6月,云舟生物在资本寒冬中仍斩获4.1亿元的C轮融资,估值约50亿元,成为资本追捧的“准独角兽”。
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秘书长李予强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表示,受疫情反复、投资低迷的影响,今年生物医药创业者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寒气”,但广东依然有如云舟生物这样的生物药企凭借“出海”业务另辟蹊径,取得不错的业绩增长。
“未来五年是转型的黄金期,生命健康技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向,专注于 First-in-class、Best-in-class 的药企有更多机会,在后续市场投资赛道选择上,合成生物学、数字医疗等都将是热门方向。”李予强认为,创新驱动仍然是中长期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出海”生物药企在创新布局上,既要关注前沿科技,也要注重差异化选择,关注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具体策略上,需要加速建设制药、器械、诊断等欧美法规市场注册能力,强化企业全球准入能力。
三种“出海”模式各显神通
12月6日晚间,广州黄埔开发区的生物医药企业康方生物宣布,其以5亿美元首付款、最高50亿美元的总金额与纳斯达克上市公司Summit Therapeutics达成PD-1/VEGF 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AK112)的海外权益(美国、欧洲、日本和加拿大)授权交易合作,广东“国产双抗”药品强势出口海外。
实际上,这仅是广东生物医药产业今年以来“出海”势头表现亮眼的一个缩影。随着海外疫情日趋严峻,检测试剂盒又获得新一轮“出海”需求。广州企业所生产的试剂盒产品,又漂洋过海,走上国际舞台“披荆斩棘”。
以万孚生物为例,其一季报指出,自3月初以来,该公司的海外订单迅速增长,截至一季度末,新冠抗体产品已经覆盖到韩国、德国、意大利、巴西、委内瑞拉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而据广州海关早前统计,2021年,该关关区生物医药产品进出口275.8亿元,同比增长24.5%。
与生物医药产品出海加速相呼应的是,广东生物医药制造业也表现强劲。
广东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医药制造业增长18.8%;前三季度,广东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其中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分别增长10.1%、16.1%。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生物医药企业“出海”主要包括三种模式:
一是自主出海模式,即企业凭一己之力开拓海外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广州IVD企业走上国际舞台,如国内POCT的龙头企业之一万孚生物, 从2004年开始海外研发与营销布局,今年上半年的境外收入已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达60.41%;在基因递送赛道上异军突起的云舟生物,其利用“亚马逊”这一平台,解决了全球科研实验室快速高质量获取基因载体的痛点,目前企业海外业务占总营收比已达90%。
二是借“船”出海模式,主要包括License out,专利授权,即企业把自研产品的境外或全球权益卖给境外企业。此举可以帮助提前实现产品阶段性的价值,为公司增加现金流,在早期阶段,公司可以不用将重点投资在建立海外商业化团队,而是将有限的资源投资在管线产品的推进。目前这也是我国企业采用最多的“出海”方式,如广州生物医药企业百奥泰自2020年起,已有多款药物对百济神州、Biogen(渤健)、Hikma、诺华子公司Sandoz等企业授权。
三是联手出海模式,主要通过找到当地某方面比较成熟的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全球化布局。博济医药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家CRO上市公司,于2017年收购了国际医药注册咨询服务领域的领军型企业——美国汉佛莱医药顾问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医检的领军企业,金域医学于2011年收购了当地成立最早的独立医学实验室——震球医学化验所。
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的增长,这是广州生物医药企业“出海”的一大共性。
李予强分析,广东生物医药企业出海从“孤帆远航”发展到“百舸争流”,除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改革开放窗口与具有国际化区位优势外,近年来密集的生物医药产业政策支持是一大助推力,更重要的是,广东省作为国内科技创新高地与新兴产业策源地之一,自主创新能力强,使得技术优势明显。
“广州、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创新成果领先优势明显,在专利申请数量、专利授权数量、CDE受理1类和2类新药数量、药物临床试验总数、上市二类和三类医疗器械数量以及创新医疗器械审批数量等多个指标中都具有绝对优势。” 李予强说。
技术创新为“出海”保驾护航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医疗器械尤其是IVD行业表现出了专业水准。
“我们去年3月份就研发出新冠抗体检测试剂,应该是国内也是全球最早的。”万孚生物总经理李文美介绍说,“可以说是体现了中国抗疫的科技水准,也为全球抗疫尽了我们的一份力量。”
业内人士认为,厚积薄发的技术底座,让广东生物医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具备快速市场反应能力。一大例证是,今年猴痘病例引发全球关注,广州上市企业又走在检测前列。5月下旬,达安基因就已公告表示其生产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 PCR 法)于5月23日晚间获得CE注册证书;万孚生物随后表示,5月25日,万孚生物猴痘病毒检测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
技术创新使得企业在瞬息万变市场中保持有核心竞争力。来自深圳的全球领先的医疗器械以及解决方案供应商迈瑞医疗在今年上半年年报中就阐述道,受海外国家对待新冠疫情的政策有所变化的影响,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公司已基本没有新冠疫情相关的采购订单,同时海外常规业务开始加速恢复。
在迈瑞医疗看来,新冠疫情结束将有助于公司常规业务的全面复苏。该公司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20.17%,净利润同比增长21.71%。公司表示,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医疗新基建加速医疗器械市场扩容、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国产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医疗器械市场增长迅速等,公司在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均保持了竞争优势。
对于云舟生物的逆势增长,外界多聚焦其“秘诀”在于基因载体“亚马逊”的商业模式,该公司董事、副总经理黄锐表示,实际上,云舟生物今年也同样受到疫情冲击,仍能保持较为快速增长,归根到底得益于公司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长期以来全球化的经营思路和理念。
“云舟生物在过去的三四年时间内,潜下心来投入了大量的研发,打造了从科研到临床基因递送技术服务平台,提供了从科研用基因载体的定制服务,到下游临床用基因载体的CRO服务和基因药物的CDMO生产。这个技术平台的搭建,使得公司在基因递送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布局,在产业链下游可以得到很好的延伸,临床载体CRO和CDMO的订单金额比科研载体的金额提高了一到两个数量级。”黄锐介绍。
广东探索“生物医药+数据”出海模式
对于每一个出海企业,如何与目标国家形成协同性,走进更深市场,是需要深度思考的议题。
李文美分享万孚生物参与东盟医疗市场的经验与心得表示,2011-2020年期间,万孚生物出口东盟国家的常规业务额年均增长率达40%以上,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在面对多样性的法律法规时,企业遵循行业和地区的合规性要求,确保依法经营、安全合规底线,同时重视提升服务质量和安全运营水平。
据其介绍,在万孚近20年的出海之路中,已建立符合NMPA、FDA、TGA、ANVISA、HC、WHO 等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国际化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相应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如何更好地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和优势,是‘出海’企业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命题。”黄锐则认为,云舟生物从成立之初就是全球化地考虑业务的经营推广。目前,公司在海外进行业务拓展和推广时,会充分考虑全球不同的商业和地区文化,招聘熟悉行业和当地文化及商业环境的同事,这无疑是产品在海外落地推广最大的助推剂。目前公司在全球的十余个分公司和办公室,均是本地化的团队运营。
长三角城市向来是广东各地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标城市,在“出海”路程上,其经验也经常被拿来借鉴。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查阅数据了解到,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近三年产业规模从2019年的3833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617亿元。据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19至2021年中国药企License out(对外许可)交易数量累计达100项,交易金额累计超过240亿美元,其中张江企业三年来 License out交易数累计24项,交易金额累计超过100亿美元,交易金额占全国的比重超过40%。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挺进国际化的‘深海’。”李予强分析,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的生态宛若“热带雨林”,覆盖了从创新研发、临床转化、市场准入、产业出海的全生命周期。
以产业融资为例,今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已有11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涉及创新药研发、体外诊断等多个领域;其中,细胞培养基第一股奥浦迈、超级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基因治疗CDMO(医药领域定制研发生产)第一股和元生物等,无不诞生自上海。
“目前广州创新生物医药企业在临床研发上和欧美国家的主要差距还是在于创新环境,特别是基础研究上存在一定差异,而弥补这一差距主要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制药企业三方密切合作与沟通,创造有利于创新生物医药发展的生态系统和沃土,从研发政策、专利保护、资金及资源投入、研发人才、研发规划、市场准入等多方面,缩小与欧美国家的差距。”李予强分析,中国企业“走出去”本身就是全面提升研发能力和创新环境的重要手段之一。
李予强还特别提到,“生物医药+数据”在全球都是起步探索阶段,广东的优势在于可以依托国内庞大市场和数据,去研究和实践生物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如果广州能充分挖掘庞大数据的潜能,对于基础研究、对于技术创新都将起到有力的反哺。未来几年如果跑赢了,技术融合的成果逐步出来了,很可能会在新赛道上引领全球产业发展。”李予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