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走来走去,厕所客厅。完全手机输入一堆。希望能丰富一下今日话题的思考视角。


【资料图】

罗永浩的个人魅力、领导力、创业特质,就在于不断尝试新领域,连续创业,并且压着茬子,中间不能中断太久。

即便中间多个项目失败,只要有一两个项目获得哪怕一般意义上的成功,也会生成持续背书能力,并转化为融资能力。

这是连续创业模式内在的文化力量。看上去不断探索新赛道,其实一直拓展融资。一面回填过去的空,一面不断唤起下一个项目。

只要大的周期律不变,没有什么大变局,它就能像击鼓传花一样,反复有人接盘。

郑刚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接盘者。他的投资思维实在太契合这模式了。

但是,一旦周期律被打破,出现大的趋势变化,连续性就面临中断。

我说的“中断”,不是说项目马上死掉。而是另一重味道。那就是,罗永浩们突然发现,越来越难以快速换道,甚至没法抽身。因为后面可能会拖着好几条烂尾。

如此,反复几轮,就会产生挤兑,新的项目,会被拖累甚至拖垮。

或者,你就没法做一个跳来跳去的男人,必须在单一项目上驻足不短的时光。

一旦驻足,那就跟农耕文化一样,一切都得精细化,考验复杂管理、运营,有太多日复一日的重复、枯燥。这与罗永浩式的连续创业文化相背。这是两种互相博弈的文化。

罗永浩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流动的、游牧的、游击的。他不能打太长久的正面攻坚战。他的所谓长期主义,建立在不能中断的连续项目基础上。

他说,新的AR项目是他最后一个亲自创业的项目。。我不是很相信,除非后面能有一帮人接盘,并且快速变现。

可能吗?

AR确实已经拥有更大的元宇宙概念背景,但这个领域,根本没有真正成熟的公司。谷歌微软都在反复延宕。苹果今年说要推出新终端,一个这样的年份与下行趋势,能否获得追捧,应该还存在不确定性。再说,这类东西不可能创造超越iphone的规模,苹果也只是平衡风险,当然也包括为它的内容、服务拓展新出海口。苹果这几年确实一直在探索出口。甚至都有解耦自身半封闭模式的动向了。

当然,罗永浩的连续创业特质、个人魅力,确实适合一个趋势确立但一片混沌、混战的周期。哪怕粗糙着走向变现,同样可以创造一波荣耀,赢得下一轮投资人芳心。虽然这已非常艰难。

前段,我在朋友圈写过这段:“很多公司3到5年可能都很难再回到疫情前的估值水平了。迷雾散去,风投都谨慎了,越来越少提"估值"一词,而更认同那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盈利途径的投资组合。"估值"为"价值"一词取代。”

最近两年,尤其最近几周,本地科技巨头包括BAT抖音京东,都在坦诚地抖露内部挑战。它们的技术创新、组织、运营、服务模式都在经历关键的变化。没有面向不确定周期的精细化的运营,过度依赖游牧风格的规模化拓展,很难度过艰巨的周期。

郑刚今天撕开的话题,即便他本人没有这种自觉,在我看来,实际上也是进一步打碎了积重难返的路径。

一段时光终究过去了。

不要说产业,普通人生活都得适应这种变化。不要期望整个国家还会继续过去几十年的狂飙突进式增长。你得适应中低化的收入,你要重视琐屑的小钱、碎片化的工作机会。很多工作,你没有多少挑三拣四的权力。新人甚至不要期望能立刻获得5年前乃至10年前的待遇。你得比过去更会用心过生活。所谓“用心”,更多是精打细算。

当然说的是我们普通人。

听起来,好像我在揶揄过往一个周期的连续创业者。

绝非如此。我没任何资格贬低别人。相反,我极为崇尚连续创业与连续创业者。上面,只是就路径、风格之一辨析一下罢了。

因为,有罗永浩这种特质的连续创业者,也有马斯克、雷军、王兴这类连续创业者。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创业者特质、领导力特质。相对来说,罗永浩的路径与风格,与他们三位相比,风险指数更高。

从具体项目说,截至目前,罗永浩尚未锻造出一个规模化的平台,并驻足一个较长的周期。这里不是推崇规模与单一的时间维度。只是想说,截至目前的项目,很难沉淀、验证罗永浩更为完整而综合的领导力。

不是马后炮。这句有我内心的严肃与戒惧在: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有连续创业者的特质与能力。甚至,中国这片土壤,对于这种连续创业的文化都缺乏包容与体谅。因为,连续创业的另一面,是极高的失败率。而中国传统文化对失败者缺乏更多包容心。当然,经过多年洗礼,这片土地已经有很大进步。我们心存感激。

回到开头,提一下郑刚。

他的表达实在幽怨深深。

一方面,说自己跟其他投资人支持罗永浩继续演戏,夸他有能力。这话里明显带有妥协倾向。

几年前,接受蓝港王峰十问访谈时,他曾把锤子捧到天,怼天怼地怼竞对粉。那个周期,锤子明明已开始出现这次说的问题。连本地大品牌也都开始面临挑战,他还是用最粗放的方式计算锤子的成长与估值。你这不糊弄人嘛。

锤子是有口碑,但罗永浩不可能驻足。手机业既是大资本的玩法,必须有规模,同时又是极重效率提升、效率创新、体验创新、品质创新,乃至复杂的精细化组织与运营。

游牧特质的罗永浩,曾经颇有口碑的锤子,根本适应不了新周期的挑战。

另一方面,郑刚又用商业“道德”来还原。既支持罗演戏,又谈这个关键词。让人恍惚。

此外,他话语里有明显拉拢其他投资人的味道。但我认为,还是有妥协的倾向在。

好像我对郑刚有什么意见。同样不是。我只就一重商业伦理说。就像我们对罗永浩们表达敬意一样,对郑刚代表的群体,尤其是这类侧重早期投资甚至直接下场操盘重大风险项目的投资人,抱有更深的敬意。

不过,还是想补充几句。多年来,罗永浩确实留下很多口实。但就算有真正的无良处,就算当初协议有近似对赌的条款支撑郑回购诉求,郑此刻的幽怨里,应该更多传递了他自身的危机。

只能说,大的周期律已被打破,趋势已经变化。各方的日子都不好过了。击鼓传花玩不下去了。

郑的目的,可能是借着话题为后续炒一把,毕竟他的角色已经变化了,亲自下场做车了。此次炮轰,可能出于:

1. 汽车项目压力的传导。通过回购,或挽回些损失,支撑新公司。

郑刚自从创立新能源汽车公司并亲自担任CEO后,几乎从言论场退出了。2021年初,特斯拉市值狂飙、马斯克取代贝索斯成全球首富时,他出来讲了些,并透露了一个化解充电难的秘密项目。

此刻炮轰罗永浩,并要发起联合回购,不排除是造车项目陷入麻烦后的心理反应。本来按他当初规划,去年底就应该推SUV了。

2、新能源汽车项目有了什么新进展,炒一把。

3、心理压力变异,加上当初投资协议近似对赌条款到期,一个成年人没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也就意味着,最后双方很可能就是个互相妥协局面。郑刚、罗永浩不排除握手言和,甚至再度互相吹捧,惺惺相惜。虽然一个周期过去了,内心早已嵌入一只楔子,并随时挤出新的幽怨的情绪。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