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CAPITAL


(相关资料图)

3D 打印的美妙之处在于只需要打印部分即可,不必将所有东西都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打印。

本文4303字,约7.1分钟

作者 | 栀子  编辑 | 吾人

来源 | 融中财经

(ID:thecapital)

3D打印概念其实由来已久,几年前曾出现过一波热潮,意外的是,今年以来,各行各业在疫情摧残下都面临着巨大生存压力,而在“双碳”“新能源”等风口下,VC/PE机构对3D打印项目的调研悄然间陆续开始,不少企业从鲜为人知成为了被投资机构热议和争抢对象。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3D打印相关投融资案例超过25例,不只单笔投资额大幅提高,甚至多家融资超过亿元,且一年内实现两笔融资,背后投资方更是包括深创投、建银国际、北极光创投、顺为资本、张家港产业资本、华润资本、同创伟业、小米集团、国科嘉和、IDG资本、蓝湖资本、启明创投、真成投资等超过30家知名PE /VC机构。

有机构预测,全球3D打印市场预计2025年将达到477亿美元,中国市场有望增长至635亿元,其中3D打印材料大约占比三分之一,市场规模达数百亿。

“3D打印技术可以生产大量很酷且必不可少的东西,从定制的牙科植入物,到餐具甚至飞机零件。可以说,应用范围广、潜力大,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张。”刘华平告诉记者。

01

首轮融资过亿

VC圈巨型“吞金兽”

今天,在互联网、新消费、娱乐等领域的投资活动大幅减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开始押注新能源、半导体等硬科技赛道,且下重注。国家政策方向的大力支持,让3D打印成为投资机构的重要关注点。

过去半年,3D打印相关企业成为2022年隐匿的一条创投圈吸金赛道。

8月8日,LuxCreo清锋时代完成3000万美元B轮融资,KPCB领投,北极光创投、顺为资本跟投;26日,研发微纳米级3D打印设备及材料企业摩方材料完成1亿A+轮融资;29日,3D打印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普利生”完成了2亿元人民币的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启明创投领投,原有股东方巴斯夫创投和金雨茂物跟投。

9月,工业级3D打印头部企业上海联泰科技,继去年11月完成D轮融资后,再次完成2亿元pre-IPO融资,由金石投资领投、元禾辰坤及其直投平台金谷资本跟投,国科嘉和、龙腾资本、晨山资本等三家老股东再度追投。

10月,专攻数字化齿科3D打印机的迅实科技,完成超1亿美元D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二期领投,毅恒资本、众为资本等跟投,现有股东辰德资本、远毅资本继续追加投资。

迅实科技2013年成立于绍兴柯桥,初期聚焦于3D打印技术的研发, 目前专注于为口腔机构提供数字化椅旁解决方案;据公司透露,当前迅实科技在美国椅旁齿科3D打印的存量市场份额超过50%,五年间收入复合增长率近80%。

同样是10月,3D打印服务商雷石三维完成A轮数千万元融资,并正式启动上市计划。3D打印材料品牌Polymake公司苏州聚复科技,完成过亿元人民币新一轮融资,由赛天资本领投,老股东协立资本、IDG资本、新股东蓝湖资本、常熟国发创投跟投。

赛天资本从2015年就开始关注3D打印。2016年初即与聚复科技建立联系。在2018年、2021年和2022年分别3次对Polymaker进行了投资,其中两次作为领投机构。

赛天资本合伙人张毅表示,最近几年,特别是非金属3D打印,除了在消费级和专业级实现快速大量增长外,开始在批量制造和建筑家居等领域有重大进展。在消费级和专业级领域,由于打印机价格的大幅下降,消费级打印机厂商近两年表现出爆发出货的态势。在工业级领域,由于性能的提升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工业厂商陆续建造3D打印工厂实现批量生产,柔性制造得以真正落地,3D打印行业的细分市场空间得到指数级放大。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国内3D打印相关投融资案例超过25例,不只单笔投资额大幅提高,甚至多家首轮融资过亿元。

02

万物皆可打印

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另一种说法,以数字模型为基础,将材料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新兴制造技术,可节约制造材料和加工时间,制作形态万千的物品。实现各行业制造的个性化和定制化。因为改变了传统制造的工艺流程、生产线、工厂模式、产业链组合,也被认为是制造领域极具代表的颠覆性技术。

从产业链来看,可以根据上中下游分为3D打印材料、3D打印设备、3D打印服务、以及3D打印应用。而按照3D打印原材料的则可以分为金属3D打印和非金属3D打印两大类;按照应用上的区别又可以分为工业级3D打印、特种打印等。

“当我们还以为3D打印不靠谱时,3D打印技术其实已经颠覆各种行业,应用场景也不仅局限于鞋子、眼镜等日常生活用品,更是逐步推广到医疗、建筑、食品,以及航空航天等各大前沿领域。”刘华平向记者解释。

比如在建筑领域,RIC Technology是一家中国出海的智能建造公司,核心技术来源于清华大学徐卫国老师科研团队,当中,目前面向美国市场。其自主研发的机器人3D打印混凝土建造技术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

目前,3D打印也逐渐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广泛应用于国内各大商业和公共建筑当中。深圳宝安3D打印公园、上海混凝土3D打印书屋等数字设计及3D打印项目,曾在国内建筑圈引起不小反响,这都是徐老师科研团队在商业化建造领域做出的初步尝试。

而在建筑领域,还有一家国内3D打印龙头——盈创,从2015年开始,历经8年已与各地政府及沙特共有6个大型签约项目,总投资近200亿元,不少典型建筑案例,如迪拜政府办公大楼,3D打印桐乡博物馆,3D打印生态岸线,3D打印高速声屏障,3D打印隔离病房等。目前,3D打印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初步尝试,且不断向着更成熟的商业化方向发展。

食品领域,今年2月,聚焦蛋白质3D打印领域的初创企业“MOODLES”完成数千万人民币Pre-A轮融资,由GGV纪源资本领投、老股东风物资本、人山资本跟投。

公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致力于将营养学、分子料理和3D打印技术结合,生产出以蛋白质为原材料的“Super Food”。创始人朱沛然表示,虽然近年来有不少新的饮食概念和品类出现,比如在欧美市场颇受欢迎的奇亚籽、鹰嘴豆、椰子油等,但此类食物存在风味单一、饱腹感差等问题,目前在国内消费市场接受度并不高。

此前3D打印技术主要被运用于附加值高、成本敏感度较低的高端制造领域,在食品工业行业,该技术落地面临着较多困难。比如,食品原材料种类繁多、配方复杂,但3D打印可用原材料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此外,3D打印技术多采用单喷嘴设计、打印效率较低,这使得食品的规模化生产面临挑战。

“用3D打印出一体化研制的微纳卫星,体积可减少30%以上,功能密度提升30%以上。”刘华平说到。据了解,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还在探索3D打印无人机的技术潜力。

3D打印的无人机将材料科学,航空技术和软件开发结合在一起,并于2016年首次出现。最初与乔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合作进行的陆军项目。目前这些3D打印的无人机正在进行相关的功能测试,预计很快就可以投入军事行动。

如今,3D打印技术更是被越来越频繁地用于制造机器人,作为机器人分支之一的无人机,自然也出现很多3D打印产品。制造商选用3D打印来生产无人机,主要是看中了其成型高效迅速、节省成本、允许复杂设计等优势。然而,3D打印在为无人机产业提供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3D打印自主性极强的生产模式引起的。   

令人关注的是,在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3D打印电池也让资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展现出的高能量密度、可持续、轻量化等优势是电动汽车市场迫切需要的。所以开发可商业化、大规模使用的3D打印电池将成为电动汽车行业未来的新方向。

03

成也材料

败也材料

纵观整个产业,材料是3D打印技术的核心,也是制约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以无人机为例,不仅要求轻量化,同时对机身和旋翼叶片的机械强度也有很高要求,以降低在飞行中不可预知的撞击损害,延长使用寿命。有关数据显示,未来3D打印材料的市场规模将不断增加,预计2023年全球市场年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22.8%。

作为聚复科技的投资方,协立资本合伙人翟刚就曾指出,材料是3D打印产业链中最有价值的环节,对于高性能功能性打印材料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目前,制约国内3D打印技术发展的关键不在技术本身而在材料。一位3D打印行业的专家告诉记者,“能够被运用到3D打印的材料包括薄膜、树脂、石蜡、石膏、尼龙丝、钛合金、陶瓷等十几种,但金属陶瓷复合材料打印非常困难,因为陶瓷本身就不太适合打印。

今年初,主要从事消耗类工程3D打印产品生产及销售的恒普激光,完成由同创伟业领投、宁波天使基金跟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这家公司的3D打印部分的陶瓷含量要远超出行业水平。

同创追踪3D打印相关标的很多年,追踪的标的覆盖3D打印材料、设备、服务甚至平台。在投资恒普激光时,同创伟业王晶表示,“3D打印最终会回归材料成型的本质,尤其是在工业场景,会作为众多工艺中的一环,最终落地到具体产品。只有生产出真正解决客户痛点、有竞争力的产品,工艺本身才会具备生命力。”

近年来,很多3D打印企业都在不断尝试各种场景下的打印产品应用,行业高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行业竞争加剧,毛利水平下降,部分标的估值泡沫化等问题。在全球主要3D打印上市公司中,中国的金属3D打印厂商铂力特,市值约合23亿美元,几乎相当于第二名 3D Systems和第三名Stratasys之和,可见中国3D打印公司估值普遍超过国外同行。

未来一段时间内,3D打印设备和材料仍是我国3D打印行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会持续受到资本热捧,也很快会走出多家上市公司。

“但仍有不少3D打印创业项目,在融资方面经验不足,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定位不够清晰。”刘华平在采访中告诉记者,“作为投资人,在国产化趋势越来越凸显的当下,看好行业未来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助力那些真正具备实力技术的企业走向高端化和国际化,不要为了投而投,做价值投资而非价格投资。”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