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1月8日电 题:经济生活线上化,凸现银行数字化转型迫切性


(相关资料图)

作者 张帅帅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业首席分析师

刘砺寒 中金公司研究部研究助理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新型生产要素,金融机构需要善用数据生产力,做好客户服务和获得成长性。中资银行数字化转型还在路上,植入科技基因任重道远。

目标客群调整考验银行数据生产力

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正进入新发展阶段。结构上,地产所代表的对公房地产行业和个人按揭贷款长期看已不再具备显著的资产端推动价值,甚至一部分对公地产贷款成高风险资产,对公房地产贷款不良率拐点早在2020年就已到来;同时,监管引导向小微和绿色贷款等新兴行业倾斜,新能源等行业长期看将贡献更多增量。为了寻求信贷资产在定价和扩量的空间,银行须偏向新兴行业客户及此前一直未被触及的长尾等C端客户。价格上,随着疫情和资产端结构变化,政策引导减费让利,对公贷款收益率加速下降,2022上半年相较于2019年末已经下降了49bp,降至4.14%。

新客群授信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信用类贷款占比更高,户均贷款规模更小,行业发展迭代迅速需要前瞻性研判;二是银行服务客户正在数字化转型升级,客户及其需求数字化,意味着金融供给数字化。基于此,银行需要通过以客户为中心的线上服务去获得、服务新客户。针对新兴领域和偏信用类信贷需求,B端要通过核心大企业授信发展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对公征信数据协助进行增信,C端须通过多维度非金融数据刻画用户画像;还要大幅减少客户业务流程耗时,甚至面对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客户需要将自身财务金融模块与对方系统进行对接。

个人非按揭贷款占比自2016年后不断提升,其信用贷款属性更强

各个行业客户都在进行数字化转型,需要银行在供给端也能提供数字化工具匹配对公客户更加数字化的业务流程

客户需求线上化倒逼服务线上化,尤其是金融服务线上化是大势所趋。尤其是疫情影响下提高线上总体使用黏性。如果按照不同的使用场景进行拆分,移动视频是疫情后流量的最大的涌入场景。金融场景中,线上用户的渗透率也在持续增加。但是当前网上银行流量承接能力仍有不足。原因一是银行的“存贷汇”业务中部分业务天生需要线下场景配合,例如贷款业务线下面签等;二是银行线上场景建设仍有局限性,并未显著提升客户黏性,其客户体验、产品种类、场景丰富度并没有达到同业零售财富或第三方机构的水平,响应旺盛零售财富需求的能力仍待提高。

MAU(月活跃用户)/零售客户看,线上用户渗透率提升

在此背景下,后监管时代金融科技公司的模式仍然值得部分借鉴。比如,支付领域,微信+支付宝的格局仍无法撼动,其丰富的客户基础和线上场景生态仍然是银行App和数字人民币推广需要借鉴的样本。

资金端头部互联网、消金公司仍然在扩大份额,渠道端金融科技整改后头部金融科技机构压缩资金端业务,转向渠道深耕,贷款推荐量保持快速增长

在长尾信贷C/B端,资金端的非银行份额不大,2019—2021年每年市场份额分别为17.7%、16.6%、16.9%,其中持牌头部机构如微众银行、招联金融有着高成长高盈利能力,2021年ROE(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32.7%、24.4%,远高于传统机构,而金融科技公司在资金端份额有所波动,只有持牌机构如持有小贷牌照的360数科份额受影响较小。

在渠道端,头部金融科技公司如360数科等仍然持续扩大市场份额,整体在资金端展现出持牌经营的结构变化。由于金融科技公司仍然具备线上获客风控的优势,更多向渠道方进行转型,市场份额逐渐扩大。我们认为,其主动获客、对于偏“信用类”客群全线上化的获客风控模式、科技互联网基因仍然值得传统金融机构借鉴。

微众银行、招联金融、360数科等长尾信贷各个细分领域龙头有较高盈利能力

以基金保有量数据看金融科技巨头和第三方机构分别在流量、客户体验,和聚焦特定领域用户需求两方面具备独到的竞争优势,流量优势下全线上模式在服务大众客群上也仍然值得传统机构借鉴。

如何验证数字化转型效果?

客户体验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目标,因此,评估银行数字化转型成效,对外要聚焦金融供给能否匹配商业模式变革下零售、企业政务、同业客户的价值诉求;对内要聚焦战略制定、组织人才到基础设施。核心框架是数据要素助推金融供给满足需求变化。

我们对于银行数字化成效的考察,按照供需关系拆分观察是否满足好变化的客户需求,以及内部供给是否采用了数字化手段。此外,银行所服务的客户不仅仅是长尾的B、C端客户,而是广义上零售、企业、政务、同业全方位客户。

其中,内部供给侧改革,我们自上而下关注银行战略、组织、应用、中台、基础设施。一是战略上是否将数字化转型提升至全行战略高度,并和全行核心发展目标有机结合,策划执行能力是否到位,是否具备成体系的制度考核辅助战略执行。二是组织架构上是否形成了数字化转型适应的组织,包括部门设计、组织敏捷程度、科技人才占比等。三是应用层面关注应用迭代速度、内部人员使用体验、与非金融线上场景结合的能力如非金融场景开展联名活动、嵌入到非金融场景等。四是基础设施层面,关注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和增速,科技投入在中台、系统等方面的进度。

中金公司研究部银行数字化转型评价标准

我们看到,招商银行、宁波银行、建设银行分别在零售、企业客户、同业对外输出上占优。招商银行利用金融科技优化线上流程体验服务零售转型目标,宁波银行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全周期服务,实现深度经营客户,建设银行利用大行长期基础设施投入优势,通过科技子公司输出同业经验。

银行植入科技基因任重道远

银行2016年普遍发力线上,2016—2019年是银行移动端建设的第一个高峰期,大行“战略先行”,自建非金融场景试错。2019年后,疫情加速网上银行MAU增长,大行全面数字化转型,当前银行数字化转型处于第二高峰。

科技投入节奏看,目前不仅是线下业务线上化,而是融合新兴技术赋能业务发展。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兴起,头部银行主动拥抱新兴技术。近两年,领先银行着重投入在基础设施领域,一方面满足未来高并发能力的系统底座要求,另一方面满足数据安全需求。

从组织架构看,领先银行已经具备了以数字化战略进行自上而下统领的能力,目前注重打通不同业务部门,发挥数字资产价值;部分亟待转型的中小银行仍然停留在不同部门独立地线上化业务转型阶段。

数字化转型较早的头部大行先进行线上应用打造,再配合新兴技术发展进行应用

横向与其他行业及国外领先银行比较,银行的研发投入较高,但是科技人才比例相对较低,组织敏捷和人才占比的薪资方面有所欠缺。目前,银行可能处于科技投入前期,数字化人才队伍还没有形成大规模体系,未来在数字化敏捷组织上的投入更加重要。

各行业科技投入占营收比例与科研人员占比对比,黄色代表头部银行业,科技人才占比相对落后

我们测算,未来银行业的科技投入仍将保持较快增速,大行应深度挖掘数据资产价值,中小行亟待数字化转型。

大行来讲,一是夯实科技底座,包括不同系统国产替代、云平台打造等,以应对未来的交易量需求、快速开发能力和数据安全需求;二是针对老年人、小微商户、企业客户等细分客群的应用迭代;三是发挥数据资产价值,包括内部的数据通过中台的方式进行打通融合并作用于获客与业务端,对外通过公共平台、征信、数据合作、新兴隐私计算等方式合规获取数据。此外,数字资产的价值估值也是重要命题,已经有银行如光大银行进行过尝试。

对于中小银行,普遍数字化转型处于早期阶段,并没有清晰的数字化战略。我们建议其将数字化提升至战略最高度,形成切合未来重点发展客群需求,可长期执行的数字化战略核心规划。

总体而言,银行零售和小微业务的数字化转型,均需要通过打造流程体验极佳的应用来统领制度、架构、人才、科技投入等转型。移动端应用作为银行内部组织和人与科技硬件的连接点,作为银行内部与新兴零售C端和B端小微的连接点,是最好的转型抓手。此外,敏捷转型是业务和科技的结合,也被广泛地数字化转型的企业中。(中新经纬APP)

本文由中新经纬研究院选编,因选编产生的作品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选编内容涉及的观点仅代表原作者,不代表中新经纬观点。

责任编辑:王蕾

推荐内容